分享到:

云南自考报名:2018年12月份云南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

2019-07-10 作者:自考汉语言文学教研组 汉语言文学 阅读数:1295
云南自学考试报名:2018年12月份云南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
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注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
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的创造,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5、文化思潮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6、文化政策
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7、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8、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在现代社会当中发展而成的文化,核心是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现代文化是在工业革命完成后形成。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选择题(第一节、第二节)
1、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概况、诸多影响(P47-53)
2、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大地域、地域文化、历史上重要的区域文化、地域文化的作用(P53-57)
●简答题(第三节)
中国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得失(作为、成就、失误)(P57-60)
1、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为:①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②明朝初年,由政府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
2、中国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①土地的开垦,如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②水利的兴修,正是由于大量兴建陂塘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最终在唐中期以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③运河的开凿,如隋唐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元朝又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达杭州。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
3、中国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失误:①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②因过度追求粮食生产,大片围湖造田,致使那里湖泊水的吞吐量急剧下降,每当长江汛期一到,中下游地区水患变得十分严重。③由于中上游地区林木的采伐过重,长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在逐年增加。④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选择题
1、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多元文化、三皇五帝、统一文化的开始、分封制、诸子学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核心)
2、秦汉:郡县制、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三公九卿)、察举制、独尊儒术
3、魏晋南北朝:玄学、佛教
4、隋唐两宋:三省六部制、南方社会经济的高涨
5、元明清:元朝四等人制度、明代的丞相
●名词解释
1、三省六部制
隋朝综合汉魏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在唐代得到了继续和补充。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
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有对皇帝诏书审定、驳回的权力,这一点历来为后人所赞许)
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同执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制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大臣专权。
2、科举制
隋唐时期确立了科举制。科举制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常科基本每年一次,科目主要有进士、明经等六科。其中进士一科要考经典、诗赋和时务策论,难度大,录取率低,中举后前程好,特别受士子重视。科举制度创始于隋而大兴于唐,其最大的优越处是实现阶层流动,读书人都可以经由科举考试进入官僚阶层,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决定于出身门第。
3、独尊儒术
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进而建立起的一种官方正统思想。(在官方的最高学府——太学中推行儒术,以儒学为教。)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简答题
1、墨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为墨翟。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非攻”等。
“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即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这主要针对统治阶级的兼并战争,所以又与“非攻”(反对战争)的思想密切相关。
“尚同”是强调治理天下要统一社会意志。
“尚贤”要求“选贤者”为“天子”。
“节用”是节省财用,针对统治阶层的奢侈浪费提出来的。
“非乐”是反对敲剥民利的“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享乐艺术)。
2、两税法的社会、文化意义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朝廷采用杨炎的建议,颁布实行“两税法”,对赋役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两税法以夏、秋两次征税而得名,其内容核心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针对商业贸易日益活跃的现实,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改变多少年来单一农业税为主的税收结构。同时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两税法的实行,使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寿终正寝。
两税法的意义不仅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还标志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两税法首次以官方政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国家观念。两税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它改变着将工商业视为浮末、不道德行业从而严加限制的做法;也改变着将土地的占有,视为威胁国家安定从而严厉打击的旧做法。正因如此,唐宋之际才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高涨。
3、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表现
中唐以后到北南两宋社会方面的变革,首先是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匿迹。
其次,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的阶层以致命一击。
最后,唐宋间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财富力量集中到城市,市民阶层兴起,市井因素的大增,繁荣的城市遍布全国,附丽与市井的新文化层出不穷。

推荐阅读

云南成人招考网